半岛综合

文化的消逝:论文明所面临的威胁

信息来源:文化创意产业 发布时间:2025-04-21 18:34:37


  一词,我应当明确一下自己所采用的定义。实际上有两个:第一个定义将文明视为对环境、生活方式的培育,而

  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文明世界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初未被察觉,此后相当长时间也未引起注意——即精神专注性与崇高性的丧失,一种精神价值扩散甚至有可能无法挽回地流失的过程。在十九世纪,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而整个二十世纪虽然技术成果丰硕,但心理上却急躁不安,以各种方式促使着文化水平下降。这场全球范围内持续数十年的破坏性进程,却似乎仍令我们措手不及。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广泛存在但毫无根据的错觉,即所谓“文化饱和”(cultural satiation)、“文化疲劳”(cultural fatigue),仿佛所有可能体验到的文化都已被我们尝试过并耗尽,再也无法滋养我们的精神。

  其中一个原因是功利主义需求对高级文化的侵蚀,无论这种需求源自社会主义—的强制,还是来自市场买卖原则。最近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指出,在我们熟知的两种极权主义之后,一种“第三极权主义”(Third Totalitarianism)正在逼近:金钱的绝对统治,以及众多人群对这种力量狂热而虔诚的崇拜。这一全球进程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匆忙节奏及其背后的经济动机,共同导致了文化内涵日益浅薄。

  另一个原因则在于物质富裕程度因技术进步而迅速且广泛地提高,其速度远超人类品格对此所具备的准备和自律能力,即如何在持续涌入的繁荣之上保持灵魂方向,从而维持自身对于文化的敏感性。无处不在、唾手可得的舒适生活使那些毫无准备的人(他们占大多数)心灵变得麻木。因此,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财富与安逸,征服了整个世界,却同时造成了精神上的贫瘠。(过去几个世纪中,那些富裕阶层中的许多人无法抵御诱惑,要么沦为冷酷残忍的统治者,要么虚度人生;但也有不少人经受住了富足环境下考验,由此塑造出一种高尚人格,他们将自己的经济独立用于保护文化或慷慨资助那些创造并维护文化的人。)

  另一个原因(且远非最后一个)是文化的大众化(鉴于文明整体的发展方向,这一点相当自然):普遍的识字率、教育和知识普及。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倍地扩大了消费者群体,并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威胁着将教育拉离真正文化的目标——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导致平均文化水平下降,尤其是其顶峰部分:人们对这些高峰变得漠不关心,对它们的需求减少,以至于它们消失时甚至无人察觉。

  我们必须明确,大众文化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通俗文化有时也能达到真正的高度,就像许多民族民间艺术所展现的一样;这里的问题根源在于表现形式上的庸俗化和道德上无差别取向的人为操控。

  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具创造性的那部分文化逐渐萎缩。哲学思辨领域如此,与功利应用脱节的理论科学巅峰亦然,而所有艺术更是首当其冲。艺术家失去了以顶级专家和鉴赏家的评价作为创作动力,也开始降低自己作品的标准——特别是在匆忙完成那些供浅层消费之用的委托作品时。许多艺术形式迅速衰退,沦为普通手艺,不断重复原始模式。一开始,那些人为操控自身培养(强加)出某种品味,然后再通过“民意调查”发现这些同样被塑造出来的“品味”,从而获得自我重复以及进一步降低质量所需的正当理由。人人都看得到电视节目制作处于这种操作方式前沿,它进而把曾经充满希望的电影艺术引向毁灭。(好莱坞及其他地方存在专门评估剧本的小组,他们使用复杂评分系统给剧本打分,并就如何修改情节、人物等元素提出明确指示,以提高影片票房吸引力。这类粗鄙的方法似乎毫无限制,如今连经典名著改编也盛行此风。例如迪士尼修正了维克多·雨果犯下的不幸错误,让爱斯梅拉达拥有幸福结局、美满婚姻,而非悲惨死亡。)扭曲后的低劣艺术早已蜕变成伪艺术,其庸俗性不断扩张,无可阻挡地损害我们的视听感官并污染我们的灵魂。

  这种大规模庸俗化的进程究竟有多不可逆转、多没有办法挽回?从文学领域(我最熟悉的领域)来看,重建高品质之路尚未完全封闭,我们仍就拥有机会,尽管这需要极大的能力和努力集中。从原则上讲,根据艺术本身的特性——它的灵活性与多面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可以在同一部文学作品存:成功时,这样的作品往往具有多个层次,以一种方式写成,使不同理解力和感知水平的读者都能同时获得满足;而当一个人的水平跟着时间提升,他再度阅读同一本书时便会产生新的领悟。实现这一点并非注定失败,但作者必须超越出版市场日常需求和对短期成功稳妥性的算计。

  我相信,这一点也适用于许多其他文化领域,以及那些至今还能保持非集体生活状态的一些科学领域。

  然而,导致文化持续衰落、逐渐枯竭更根本、更内在的原因,是其世俗化。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人类启蒙思想慢慢的被人类中心主义所俘获——更礼貌地称为人文主义,而到了二十世纪,它几乎演变成了一种极权主义。但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无法回答生命中许多重要问题,而且这样一些问题越深刻,它就显得越无助。精神因素正日益恶劣地从人们观念体系及动机系统中被清除出去。因此,我们整个价值结构、我们对于人自身本质及人生使命的理解,都已遭到扭曲。渐渐地,我们脱离了自然乃至宇宙自身节奏与呼吸之间原有的一致性。

  这种危险早已被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预见(我想今天在座的各位不会否认他在科学领域的崇高地位)。他曾警告说:“事物的终极本质只可以通过宗教感知来触及。”(the ultimate essence of things is accessible only through religious perception)三个世纪后的今天,他这一判断对我们而言更具分量。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历史进程的实质并不呈现在可见表面,而是深藏于精神层面的深处。当代人类所出现的哲学危机和伦理混乱也是如此。因此,在道德土壤得到重塑之前,文化将没办法再次向我们敞开其未受扭曲的深度。

  然而,当以最广泛意义思考文化时,我们也不可以忽视它一个重要特性:世界上存在着多种不同文化。我们用“文化”一词(通常指的是范围宽广的西方文化)作为简称,但实际上这并未涵盖全人类所有的文化;而那些被称为“普世”的价值观,也未必真正具有普遍性。如果试图采纳或建立一种高度统一化、全球性的单一文化概念,就会威胁到地球上其他主要独特文明,其中一些无论从地域还是人口规模来看都相当庞大(例如中国、印度、日本以及文明);而且,并非所有这些文明如今都经历了上述那种明显衰退过程。

  在这些个别悠久且影响广泛的大型文明中,也包括我们的俄罗斯自身文明。如今许多人认为,只要越彻底摧毁传统民族价值体系,我们就能越迅速有效地接受和复制宽泛意义上的西方模式。这既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幻想,也是对我们精神生存的一项灾难性计划(更不用说,被移植过来的外来文化总不可避免地逊色于原版)。当然,有一点是必须从西方吸取借鉴过来的,那就是积极而稳定公民生活。但任何一种文明正常自然的发展道路,都应是在理智和平衡基础之上整合自身固有原则——无论是保守维系还是创造更新,同时与其他各种不同文明进行动态、自发互动。在我国当前喧嚣躁动如集市般纷乱复杂的环境下,如果轻易允许自己的俄罗斯本土文明遭到改造甚至吞噬,将给我们大家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聚焦于俄罗斯文化,我们悲哀地看到,一场特殊的国内危机叠加在更广泛的世界文化危机之上。七十年来,我们的文化一直受到严厉压制,只有那些顺从地朝指定方向努力的人才获得了充足的物质支持。而如今,在当下的俄罗斯,在我们遭受灾难性社会境况困扰的第二个十年里,文化与科学被彻底遗忘,被扫到生活边缘,只能靠无法果腹的残羹剩饭甚至一无所有来维持生存。对这些领域中的人们而言,这种打击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是致命而沉重的。

  即使是那些关系到国家统一、安全或环境保护的重要科学部门,也被盲目忽视到了极度贫困潦倒的程度。那么,对于分布在辽阔土地上的俄罗斯省份来说,其文化状况又如何呢?我曾有机会走访过三十多个州,包括地区中心和小城镇,仅仅学校和小图书馆所处状态就令我陷入绝望:学校破败不堪、长期缺乏必要用品;图书馆里的藏书则因年代久远而破旧得令人难以置信,而偶尔出现在架子上的崭新书籍,要么是低俗廉价侦探小说,要么就是来自某些动机可疑基金会捐赠、有着自身既定目的且毫无道德责任感、不利于年轻心灵成长培养的一类读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几乎完全丧失了发展的机会,不仅达不到现代标准,甚至连任何符合人类尊严基本要求的发展标准都无法达到。我们正在不可挽回地失去他们,在疯狂中将他们抹去——也许为了某种精明务实考量?……不,是纯粹由于轻率疏忽,因为我们已忘记了:除了统治阶层之外,这一个国家还确实存在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民。

  然而,比我们文化中健康部分陷入彻底贫困更为痛苦的是,自1917年以来,道德根基、同情心以及对弱者和穷困者的援助遭受了同样彻底的内部颠覆,历史记忆与统一民族意识也随之丧失。

  如果说今天俄罗斯文化尚未消亡,那仅仅归功于那些毫无物质支持却满怀热忱的人们所表现出的惊人无私,以及年轻一代自然成长起来而尚未被完全扼杀的才华。

  俄罗斯文化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民族天赋能否在当今严峻环境下摸索前行。一些人或许凭借自身才干实现这一目标,而另一些人则通过善意利他的行动来扶持这些才干。在如今思想与灵魂混乱甚至迷失的状态下,我们这个民族机体是否还能从其“内分泌腺”获得生命活力?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

  所有充斥着广播电视、散发出可悲而空洞喧嚣色彩的一切,那些在屏幕上招摇过市、自我膨胀的人影,都将如尘埃般逝去,被历史遗忘。而我们民族存续还是灭亡,则要依靠那些穿越黑暗时代,以专注劳动或物质支持保护免遭毁坏,并提升、巩固和发展我们精神与灵魂内在生活——即所谓文化——的人们。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荣获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1997年,他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后不久,应邀参加了该院的一次圆桌讨论会,并于会上发表演讲,时间是1997年9月24日。本书首次刊登了由伊格纳特·索尔仁尼琴重新翻译的这一演讲。这篇文章将收录在《我们已不再看到目标: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重要演讲集》中,该书由伊格纳特·索尔仁尼琴编辑,将于4月由圣母大学出版社出版。

  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两国之间大宗商品的贸易流向正逐渐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大豆为例,分析人士指出,巴西有望进一步巩固中国最大大豆进口来源国的地位。美国大豆种植户警告,美国大豆可能将永远失去中国市场。

  “代购中国货”火了,美国网友纷纷求购中国商品,“离境退税”让民众开始算账

  据中国蓝新闻报道,随着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达到145%,许多美国网友开始讨论“打飞的去中国代购商品”的可能性,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玩具业是美国遭受关税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对中国生产的玩具加征高额关税,意味着曾经物美价廉的玩具将变成“奢侈品”。美国商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了价值177亿美元的玩具,其中75%来自中国。

  △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资料图)美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当地时间16日宣布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他批评特朗普政府滥用关税政策的行为“违法”,给美国经济导致非常严重混乱和破坏。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的州。

  此次广交会,无论参展商还是境外采购商数量都再创新高。广交会是重要的外贸平台,中国“智造”正在通过这一个平台走向世界。这几天不少参展商拿下大订单,采购商们也采购到不少新产品。吕羽华,是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采购商,中文讲得十分流利,这次他来广交会,关切中国数字技术的发展成果。

  当地时间4月19日,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多个城市举行抗议活动:不满美政府政策,有人扮成自由女神。

  近日,世贸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被问到有关美国和世贸组织关系的问题时,笑谈这是一个“五年来一次”的问题。记者:“(美国)共和党众议员提出动议,要求特朗普政府让美国退出世贸组织,美国现在还在“船上”吗?如果美国退出,世贸组织如何继续运作?

  去年,“DRO-A/B卫星发射异常”的消息引发关注:2024年3月13日20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发射DRO-A/B卫星,运载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上面级飞行异常,卫星未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2022年12月29日这天,消失在大众视野许久的央视主持人朱军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一则内容。

  有记者问:据多家报道,消息的人偷偷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准备在关税谈判中向其他几个国家施压,要求其他几个国家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以换取美方关税豁免。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答: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